垃圾分类(英文名为Garbageclassification),一般是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力争物尽其用。
垃圾在分类储存阶段属于公众的私有品,垃圾经公众分类投放后成为公众所在小区或社区的区域性准公共资源,垃圾分类搬运到垃圾集中点或转运站后成为没有排除性的公共资源。从国内外各城市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方法来看,大致都是根据垃圾的成分、产生量,结合本地垃圾的资源利用和解决方法来进行分类的。
2019年6月25日,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将入法。2019年9月,大连在每个垃圾分类投放点设督导员。
每个人天天都会扔出许多垃圾,在一些垃圾管理较好的地区,大部分垃圾会得到卫生填埋、焚烧、堆肥等无害化处理,而更多地方的垃圾则常常被简易堆放或填埋,导致臭气蔓延,并且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体。
垃圾无害化处理的费用是非常高的,根据解决方法的不同,处理一吨垃圾的费用约为一百元至几百元不等。人们大量地消耗资源,大规模生产,大量地消费,又大量地生产着垃圾。后果将不堪设想。
从国外各城市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方法来看,大致都是根据垃圾的成分构成、产生量,结合本地垃圾的资源利用和解决方法来进行分类。如德国大体上分为纸、玻璃、金属和塑料等;澳大利亚大体上分为可堆肥垃圾,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日本大体上分为塑料瓶类,可回收塑料,其他塑料,资源垃圾,大型垃圾,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有害垃圾等等。
分而用之
分类的目的是为了将废弃物分流处理,利用现有生产制造能力,回收利用回收品,包括物质利用和能量利用,填埋处置暂时无法利用的无用垃圾。
因地制宜
各地、各区、各社(区)、各小区地理、经济发展水平、企业回收利用废弃物的能力、居民来源、生活小习惯、经济与心理承担能力等各不相同。
自觉自治
社区和居民,包括企业和事业单位,逐步养成“减量、循环、自觉、自治”的行为规范,创新垃圾分类处理模式,成为垃圾减量、分类、回收和利用的主力军。
减排补贴超排惩罚
制定单位和居民垃圾排放量标准,低于这一排放量标准的给予补贴;超过这一排放量标准的则予以惩罚。减排越多补贴越多,超排越多惩罚越重,以此来提高单位和居民实行源头减量和排放控制的积极性。
捆绑服务注重绩效
在居民还没有自愿和自觉行动而居(村)委和政府的资源又不足时,推动分类排放需要物业管理公司和别的企业介入。但是,仅仅承接分类排放难以获利,企业不可能介入,而推行捆绑服务就能要解决这一个问题。将推动分类排放服务与垃圾收运、干垃圾和湿垃圾处理业务捆绑,可促进垃圾分类资本化,保障企业合理盈利。
垃圾分类回收说难不难,分而用之实为关键,因地制宜提供方便,自觉自治行为规范。